2000多年前,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之后,曾满怀自信的说:“给我一个支点,我能挑起整个地球。在30年前,中国的一个普通年轻人找到了这个神奇的支点。
也许,你并不认识年轻时的他,但你一定知道他的名字!他用一粒小小的种子,养活了十多亿人。虽没有阿基米德那般豪言壮语,却真正做出撬动地球般的惊世壮举,它的超级稻,不仅改变了中国,也改变了世界!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——袁农平!
上图是袁农平年轻时的样子,照片中的他还是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的学生,棱角分明的脸庞中带着朴实和对梦想执着。转眼间60多年过去了, 在泱泱稻田里,袁隆平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历史高度。让我们在稻花飘香的金秋九月,一起走进这位改变了十多亿人民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——袁农平。
立志让人民不再挨饿!
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,今天孩子们几乎都不知道水稻长什么样,他们也许并不理解,袁老为何那样执着的研究水稻;更不会知道,温饱问题对在50年前的中国人来说是多么的残酷。
解放战争结束后,国民党溃败到台湾,留给新中国政府的只有一个烂摊子。身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中国大饥荒的惨状。上百年来,中国农民农村除了要面对战乱的痛苦,还要忍受来恶霸地主的剥削和压迫,生活窘困。常常是交了租子,连余量都不剩,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。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土改工作让人民获得了应有的土地,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。但是,温饱问题任然是首位。
展开全文
袁农平“我亲眼目睹了五个饿殍倒在马路边、桥底下和田埂上”
眼前的一幕给袁农平带来了极大的震动。也就是在那时起,袁农平立志要研究水稻,让人民不再挨饿,无论是以后多么艰难的日子,他从来没放弃。
辛苦付出终有回报!
袁农平:“我是1964年正式开始研究,一直搞到1973年。前八年都失败了,第九年才成功。1964/65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,条件非常差,粮食非常紧张,生活非常艰苦。但还是乐在苦中,因为心里有希望。
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。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,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。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,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水稻超高产育种,是近20多年来不少国家和研究单位的重点项目。袁农平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各国超级水稻的历史:
日本率先于1981年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,计划在15年内把水稻的产量提高50%。国际水稻研究所1989年启动了"超级稻"育种计划,要求2000年育成产量比当时最高品种高20%-25%的超级稻。但他们的计划至今未实现。
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89年正式启动超级稻研究项目(super rice),计划在2000年,培育出产量高达每公顷12-12.5的超级稻。相当于我国亩产800-830公顷的水平,但至今仍未实现。
我国农业部在1996年,农业部订立中国超级水稻项目研究。计划分为三阶段
在以袁农平为首的研发人员努力下,三阶段指标提前完成。第四阶段的1000亩15吨/公顷的指标在2014年就已完成,如今正在向16吨/公顷的第五期发起挑战!
“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,长得跟高粱一样高,穗子像扫把那么长,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,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……”
这个禾下乘凉梦,袁隆平做了两次。而作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关于水稻的梦,他一做就是70多年。如今已90岁的老人,始终如一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、创造着。这种不忘初心,创新求变的精神,也是我们所有做食品的企业应当有的一种责任和担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